漫漫引种路——我和父亲三十年的风雨养鸽路(二)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亲
上文说到我和父亲首次参赛即小有成绩,更坚定了我和父亲继续养鸽的决心。经过一年多的接触、了解以及到处虚心求学,我们了解了信鸽比赛的现状、趋势。八十年代是远程、超远程当家,国血当红,李种、吴淞、飞轮、高绛、杨绛等等国血名系,红遍大江南北。于是父亲就开始琢磨要引种,经过仔细研究比对,最终选定了丁培新老师的飞轮系,并与丁培新老师取得了联系。丁老师很是热情,非常耐心地为父亲介绍自家鸽种的优缺点、善飞的距离和天气等等。认识丁培新老师让父亲很是高兴,催促着我赶紧去上海拿鸽子,于是带着父亲的殷切期盼,我与爱人踏上了首次引种之路,也从此揭开了我们父子两代人几十年的风雨养鸽路。
我和爱人到了上海,辗转找到了丁老师家,丁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寒暄过后丁老师亲自去鸽棚抓了几只幼鸽供我们挑选,并详细介绍了它们的血统和父母鸽的成绩。那时的我对鸽子还没有父亲懂得多,钻得深,就只能请丁老师帮忙参考。后来丁老师为我们挑选了他的哈密7名(或者是21名,年代久了记不太清了)的后代,并且还赠送了我们几枚鸽蛋。其中一对鸽蛋刚从鸽窝里拿出来,丁老师还让我贴身焐着,哈哈,1000多里路我小心翼翼像揣着宝贝一样将鸽蛋带回了家。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对鸽蛋后来还真出了一只小鸽,是只浅雨点,只是后来开家以后游棚了,而引回的那只哈密7名的后代,父亲没敢开家,一直关死棚。
哈密7名后代长大以后是只雄鸽,深雨点、黄油砂,挺机灵、挺凶的样子,我们叫它“小飞轮雄”。父亲让它和我们的第一只鸽子“上海雨点母”相配,出了6只小鸽;又让它和“上海雨点母”与小雄的女儿(1000公里8名)相配,出了4只小鸽。当年秋天放到500公里,一只没丢,速度相当不错,也有几只进奖,名次都不太靠前。因为年龄比较小,最大的还不到半岁,父亲没再舍得继续放,就扣了下来。
第二年春天500公里、700公里、1000公里、1300公里打下来,几乎站站有奖,就是名次不太好。记得最好的成绩是1000公里8名,和它母亲上一年的成绩、距离、名次都一模一样,很是有意思。这一季我们起站12羽,两只大点的,10只一岁鸽,1000公里前一只没丢,归巢率100%。
感觉那时的鸽子300公里、500公里跟玩似的,回来得又快又稳又齐。300公里基本上11点-12点都到了,还差不多是一起到;500公里基本上是下午2点左右都到了,各家都差不多。哪像现在300公里、500公里大面积失鸽,有些公棚放几千只鸽子,当天很少归鸽,甚至不归鸽,不知是鸽质下降了还是天空复杂了,或是我们玩鸽的人退步了。感觉鸽子越来越贵,越来越娇气,却又越来越难玩了,玩得越来越复杂,还越来越累。以前是我们玩鸽子,现在怎么就感觉是鸽子在玩我们,但我们还欲罢不能,怎么也割舍不下。不知老鸽友们(25年以上鸽龄的,哈哈)是不是也有我这种感受?
书归正传,这一季我们起站12羽,700公里全到,父亲扣下两只大点的(计划压一站),然后直接上1300公里(原计划1500公里),还扣下两只想要留种的一岁鸽。1000公里上笼8羽,归6羽,最好成绩8名。1000公里归巢后,父亲又扣下了3羽成绩最好的,1300公里加上700公里压站的2羽,共上笼5羽,归3羽,最好成绩20多名。压站的大鸽丢了1羽,另1羽一岁鸽一年多后剪条归来。
综上所述,我和父亲的首次引种还是很成功的。“小飞轮雄”配两只雌(两只雌可以说是一路鸽子),共10羽小鸽,当年首次500公里全归,次年春只在1000公里时丢了2羽,1300公里放3归3,虽然说有一羽一年多才归,也说明了老国血的不死必归的优良特性,当时最大的还不到一岁半。总的来说我与父亲对我们的首次引种还是非常满意的,算是初尝引种的胜果。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选对了引种的人——丁培新老师。
所以我要说引种,选人比选鸽更重要,只有鸽主才最了解自己的鸽子。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