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乡音乡韵最动情。鸽哨,无疑是老北京的标志性声音。每当那“嗡嗡嘟嘟”的声音在天空中回响,总能勾起人们对老北京的乡思乡愁。当城市的喧嚣逐渐挤走了鸽哨声声,在通州区宋庄镇小营村,77岁的薛华老人,依然痴迷鸽哨制作。36年来,他制作了数不清的鸽哨,结交了成百上千的鸽哨爱好者,也在京郊农村的广袤天空中,留住了老北京人那魂牵梦萦的京音京韵。
昨天,刚一走进小营村,耳边已传来童年记忆里常会听到的鸽哨声,忍不住抬头搜寻,一群鸽子振翅划过天空。当天,村民小赵刚调驯好了10羽鸽子,正试着放飞。
鸽群回到笼舍后,小赵捉住其中一羽察看。这羽鸽子的尾部,绑着一只“众星捧月”鸽哨。红褐色的鸽哨与灰蓝色的鸽羽相映成趣。这只鸽哨正是薛华老人的作品。
“众星捧月”鸽哨的大小和鸡蛋差不多,掂起来,分量也不重。“鸽哨沉了,鸽子受罪,再复杂的鸽哨,都绝不能超过10克。”薛华用粗糙的手指轻抚着其中一只鸽哨,在他制作的鸽哨中,最复杂的“35眼”是最重的,也没有超过10克,最轻的仅两三克。
对鸽哨的分量,薛华不用精密仪器来称量,全凭一双手来感觉。沉迷鸽哨制作36年,用哪种材料来制作,制作后的效果、分量,他都门儿清。
薛华制作鸽哨时,手不抖、眼不花,细小到仅1毫米粗细的“小崽”开缝,他都信手拈来。他甚至还琢磨出了使用橘皮、桂圆壳等材料,制作特色鸽哨。
“每只鸽哨做好后,都得细细地试音。”薛华说,试音的方法是他一点点摸索出来的。截口的大腔要比小腔发出的声音高两到三度,“三联”“五联”等联筒类鸽哨,每个哨筒的音儿都要彼此和谐,最后的成品绑到鸽子身上,在空中划过时,才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
薛华放飞戴着鸽哨的鸽子
眼下,他又新收了一位徒弟,就是前文中放鸽子的村民小赵。这几年,时常有人登门拜师,薛华老人都倾囊相授。他希望,通过小小的鸽哨,能将这份承载着老北京记忆的空中乡音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