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专属的声音,在北京长大三十岁开外的人,一定记得盘旋在头顶的鸽哨声吧。如果是展现老北京的电影,一定少不了这样的经典镜头:四合院上空一群鸽子飞过,顿时响起一阵呜呜嗡嗡的悦耳声音。
尤其是上世纪70、80年代,人们常常听着这个声音开始一天的生活,这就是老北京的声音象征——鸽哨。
近些年来,总觉得耳朵里少了什么?左思右想之后,突然明白了,是鸽哨!鸽哨呢,怎么没了?北京人养鸽放飞,叫作“飞盘”,鸽群起飞后,围绕居所,一再盘旋,渐飞渐高,直到云霄。鸽哨是北京人玩出来的文化,有不少地方也会做鸽哨、驯鸽子,但最正宗、历史最悠久的还属老北京。
鸽哨又叫鸽铃,是佩戴在鸽子身上的哨子,哨口受风角度不同,强弱有别,哨音便呈现出变化。小鸽哨大学问,一百把鸽哨一百个样子,鸽哨主要用竹木和葫芦制作,以竹管或是葫芦肚为腔,上面配以竹木雕成的发音孔。为了动听,一个鸽子往往携带很多个鸽哨组成的一组鸽哨,鸽子平飞或是拐弯的时候,发音孔可能不一样,声音也会有所变化。
北京鸽哨,根据其造型可分为四大类:葫芦类、联筒类、星排类、星眼类。别看有些鸽哨个头不小,重量却不大,因为竹片挖得极薄,一把相当大的哨子,经过髹漆,才不过七八克重。制哨之家,都在哨底刻字作为标志。人们通常将清代时期的“老四家”,惠、永(老永)、兴、鸣;民国时的“小四家”,永(小永)、祥、文、鸿;统称为鸽哨“八大家”。
鸽子的尾翼都是12根羽毛,从两边各数出5根来,把鸽哨穿在中间那两根尾羽的根部上,让羽毛从哨“管”中穿出,然后用一个小关针轻轻地把贴着中间的两根尾羽关上,把四根尾羽关到一起,鸽子哨就不会脱落,飞起来便能听到哨声了。
养鸽子盛行的年代,鸽哨也十分畅销。上世纪80年代,倒腾鸽哨的人能一麻袋一麻袋地卖,一年能赚七八千。还有人在1990年将鸽哨弄到了友谊商店,其中一只三十五个小竹筒组成的鸽哨,卖了100美元,但现在想起来当时卖得太低了。
晴朗的春日午后,在蔚蓝的天空,一群群鸽子自由盘旋,鸽哨悠扬美妙的声音是老北京的图腾,承载着几代北京人的记忆。有人说,听到了鸽哨,就感受到了老北京。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发展,今天的北京上空很少能见到飞盘的鸽群,清晨的北京也没了高低起伏的鸽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