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鸽界近来有一桩大事可能列入议事日程:台湾方面民间提议举行海峡两岸赛鸽对飞比赛,大陆方面表示一定程度的响应。此事若最终获准举行,是一件史无前例的事情,但是我不想用脑子里已经蹦出来的“壮举”二字,因为国际赛鸽运动发展成熟,规章严谨,新起的比赛形式,使用纯熟的规章条文检测,能预先一目了然地测评其性质、过程及其结果。“预先”一下:台海对飞之举,是不会产生什么惊喜的。但是对飞比赛毕竟还没有举行,现在说什么,都属于“马前炮”,即使是依据科学竞翔经验和规则进行的预分析,也不过就是战前的沙盘作业或称沙盘推演,笔者不揣浅陋,愿意推演一番。
有人形容:赛鸽运动本身,跟赛马运动项目最为相似,属于“蓝天赛马”,很传神的。赛马使用专用马,赛鸽也使用专用鸽,这一点仍然酷似。赛鸽上笼前表现得比较“低调”,即使比赛状态极好,也得是有经验的鸽主通过一些蛛丝马迹观察出来,不会就一眼看去“像弦上的箭”。赛马则不然,这专用大型比赛动物很外在,很张扬,进得赛场出发点的围挡,即使外行人也能看出,它们跃跃欲试,引弓待发,四蹄欲纵,响鼻喷沫……一俟槽型的围挡打开,各各如离弦之箭射出。不专用的马呢?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专门训练的马呢?它根本就惧怕那围挡,拒绝进入,前踢后尥。几个人紧忙活把它跟骑手塞进去,别个都整装待发,它是拼命挣扎。发令枪一响,围挡打开,它却被吓得倒退,从围挡后面出不去,往前窜出去向与跑道不相干的区域逃窜了,很不专业!
赛鸽亦然,陆上比赛打了几次,它们会经验式的对放鸽车、放鸽笼的颠簸和架构有了认识,对大羽数集鸽和笼中运输场面有了适应,对开笼瞬间的声响和冲出笼门有了条件反射般的感应,一句话,它们把自己锻炼成了一羽成熟赛鸽。海翔就不同了,赛鸽惧水是天性,出笼见水,尤其是广阔水面,乃赛鸽运动中,放鸽环节之大忌,中国大陆赛鸽国家赛曾经的上海赛区,吃过巨大的苦头,最终有了经验型的认识。台湾的海翔赛鸽方式,属于各种原因促成的不得已行为,无奈也好,硬着头皮也好,还是年年坚持进行。但是水上的比赛,虽经屡次训练,终归与赛鸽本性相悖,损失极大。一羽经历过多次海翔放飞的赛鸽,也能一定程度适应海上飞行定向的境况,但是,后天获得性信息是不遗传的,或者,极难获得遗传,放了几十年几十次鸽子,就产生了“海翔赛鸽”类品种或品系,说法不能成立,只是幼稚的想法而已,何况参与海翔比赛鸽的父母,许多都是从欧洲传统赛鸽强国购买的,一万年也培育不出专门的海翔鸽,只有“被海翔鸽”。每年、每季的海上训练、比赛,对参赛鸽来说,都是惊惧、不适、全新的境遇,无限重复。台湾鸽友应当这样认识,对基本缺乏海翔经历的大陆鸽界,更是要深刻认识,提前认识。
鸽子不适应,台湾鸽界的“人”,却适应了海翔方式及其操作。赛制、赛向、距离、季节、鸽龄、专用的鸽具设备、运输船、海上司放等等,十几年都全套熟练操作一条龙了。即使国际鸽界永不认可海翔赛制,台湾省的赛鸽海翔比赛方式最终也是独一份儿局面,他们也会独自进行下去的,说到底,这是对赛鸽运动本身的认识,基于文化传统的迥异而造成的必然差异。通俗点说,是属于“不宜赛,也要赛”的状况。大陆主体则没有必要海翔,除却像浙江沿海的舟山群岛、海南省、长江口的崇明岛等岛屿,其实那里的赛鸽也不过是涉海、涉水而已,跟真正意义上的海翔,差得远呢!真欲加入海翔对飞,哪怕仅有一次,对于大陆鸽界来说,也是一种转型,谁参与谁转型。对飞比赛是最后一个环节,事先的定点,定区域、定数量、定设备(车、船、笼具)、定口岸,然后就是多次的按计划进行的海上训练,由近及远。
说到海峡两岸的赛鸽对飞比赛或者联谊赛,台湾省是一个点,大陆沿海是一条线,在地域的点与线上,严重的不对等。台湾是以省为单位,大陆也可以以省为单位,但是可以参与对飞,地域适宜的省区,有福建、浙江 和广东,在赛鸽数量上,也不会是对等的,大陆方的参赛鸽会占有压倒多数。即使数量上处于劣势,但是较有海翔操作经验的台湾一方,提出数量对等或数量成比例的参赛要求,大陆方也可以据理力争,保持优势。实际上,海翔条件与陆翔条件天壤之别,数量多并非就是绝对的优势。就台湾的多年海翔数据来看,海翔鸽训练、比赛的最终归巢数量,与当初的参与数量相比,极为悬殊,年年可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大陆鸽界一方要有充分的思想意识准备,台湾鸽界毕竟还有一个迫不得已的心态来支撑,大陆鸽友倘若在训练中就收获近似颗粒无收的窘况,这被指定的参赛单位能不能维持到底,是不是未到最后关头先自撤退,都是不好说的。
即使大陆方参赛鸽对比海峡对岸,具有压倒的数量优势,训练到决赛日,还有拿得出手的数量,比较台湾一方的“残存”,仍有较明显的数量阵容。再进一步说,打到最后,双方都有残存鸽子归巢(互派了裁判,比赛规则严谨,成绩属实),台湾一方25,大陆一方250;台湾的赛存比为千分之一,大陆一方为千分之零点三,判谁赢?谁真正胜出?规则当然可以事先制定,实际上呢?况且还有非常难以平衡的赛点、赛距、风向、群势、开笼先后、局部气象海况的差异等等……自家跟自家比,打掉牙咽到自家肚子里,也倒好说,对飞双方已比划,不确定因素陡增两倍,如何应付?回头看此举有意义吗?有价值吗?值得吗?结局可以接受吗?是不是还有“从头再来一次”(第二次)的欲望和愿望?
当今,在国际鸽联这个国际赛鸽界最权威的机构,已经将比赛距离、次数、计算方式、品评方式等等,都已做出明确、细致、权威的规定之情况下,我们一国之内,搞一个国际鸽联竞翔规则之外的“比赛”形式,实话说只是硬性的尝试,那算不得是开拓性的。因为赛鸽运动发展到今天,其基本的规律要求已经十分明确,赛制也十分规范成熟,我们的海翔对飞,是在科学竞翔理念掌控下、监督下、事先做了规则不适评估认证的局面下进行的,即便是搞了一次,能给国际鸽界、国际鸽联各成员国造成何种印象?何种影响?放在国际赛鸽竞翔界的大环境下考察此事,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至少是将此举做一个准确的定位,决不是鸽界一方大胆挑战,另一方自信应战的事情。
兹事体大,笔者一家之言,又是推演预测性质,难免现捉襟见肘、南辕北辙、掐算不准的尴尬事,希望关注此事的广大鸽界同仁,能为未来可能举行的“对飞”,广泛发表意见,令笔者大收砖后之玉。(2010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