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和王世襄都是鸽哨痴迷者,后者曾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梅先生养鸽时用过、当时藏在梅兰芳纪念馆内的鸽哨———虽在玻璃罩内,看不见刻在哨底的“字”,从哨口形状和刀法也能知道出自哪位之手……他们在上世纪初已享盛名,屈指快一个世纪了,自然也是难得的文物了。
鸽哨制作名手秦强。
星眼鸽哨
联筒类鸽哨
钟鼓楼附近的一位养鸽人。
鸽者
没落鸽市和文革“八不养”
今年86岁的王永斌先生还记得,在日军侵华之前,京城很多地方都有养鸽子的,“一条胡同起码得有四五家”。那时的鸽市也多,像隆福寺、护国寺都有,人们通常都在那里买鸽哨,按民国时期的货币大概两毛钱一把,葫芦类和联筒类的鸽哨最常见,葫芦发出的是低音,像四联发出的就是高音。
他曾经就养过二三十只鸽子,北京话叫“一盘”,下午快到傍晚的时候他就把鸽子从窝里哄起来,它们就会在家的上空盘着飞。一般飞放的时候只有两三只熟鸽子带鸽哨,声音就很响了。“很多人家都在这个时候飞放鸽子,北京城里到处都是鸽哨的响声。”
日本攻占北京直至改革开放前,养鸽子、飞放鸽子日渐稀少。鸽哨制作艺人秦强说文革期间有一个“八不养”的规定,其中就包括鸽子,那时玩鸽子叫玩物丧志。他记得那时有的人听小道消息说要抄鸽子时,就会在院里挖个坑,把鸽子放到坑里再盖上。
家住德胜门附近的林大爷在院子中还养着十几只鸽子,但他飞放鸽子时已不配鸽哨了。“现在路上都是汽车,声音嘈杂,即使鸽子带上鸽哨,从下面也听不大清,没什么意思,索性我就不给它们系鸽哨了。但我家里确实有几个,有时就拿在手里把玩一下。”林大爷觉得这样做也是实属无奈。
形制
尾羽上的声音玩具
秦强先生从十几岁就开始制作鸽哨,如今已做了四十多年。据他介绍,以前制哨家会在所做鸽哨上刻字署名,公认的名家有八大家,分为前四家和后四家———
前四家最早的是嘉庆年间的“惠”字,之后是“永”字。后来同仁堂的少爷发现署名“鸣”和“兴”的也不错,就让民间玩鸽子的人替他收集,结果这两家的鸽哨也声名日盛。后四家中也有一个“永”,因此前四家中的称“老永”(“小永”是“老永”的儿子)。“小永”和“祥”、“文”、“鸿”一起构成了后四家。
鸽哨根据其形制可以分为四大类:葫芦类、联筒类、星排类、星眼类。据王世襄先生在《北京鸽哨》中介绍,葫芦类因用无腰葫芦或细腰葫芦的底肚作鸽哨的主体而得名。这种葫芦开有宽大的哨口,有的还会在哨口周围安上用竹管或苇管做成的小哨。葫芦鸽哨中还有一种叫“截口葫芦”,简称“截口”,它的宽大的哨口及其内室被截隔为二,故得其名。
联筒类是在直管上安哨口的鸽哨,管细的为联,多用苇秆做成,管粗的叫筒,多用竹竿做成。“联”和“筒”均以管数命名,其中三联、五联和二筒最为常见;星排类多有一竹制托板,托板之上再做上哨,常见的有梅花七星、三排、五排。
星眼类的中部都有一个扁圆形的肚,通称“星子肚”,有的用葫芦做成,有的用两块厚竹板拼成,星子肚拼成后上面再安上管和筒做的哨口。七个或九个哨口的称为“七星”或“九星”,多于九星的其名都叫“眼”,如“十一眼”“十三眼”等。
葫芦鸽哨
截口葫芦鸽哨
星眼鸽哨
一只鸽子在“亲吻”自己的“乐器”。资深的鸽哨玩家很在意鸽子的感受,
很讲究佩戴鸽哨的时间和方法。
星排类鸽哨
乐理
声音配置制造空中和声
秦强介绍说葫芦鸽哨发出的音比较低,比较浑厚;联筒类发出的是像笙簧一样的声音;星排类的音域较窄,发出的音比较高,是配音用的;星眼类发出的声音类似笙簧加上金属音(敲击金属片的音),声音比较好听。“如果鸽哨做得规矩,一听就知道那是什么哨”。
秦强认为鸽哨做响是最起码的,外形做得漂亮也很容易,最难的就是配音,角度找得不合适声音就不会那么大,最重要的是多个哨口的鸽哨出来的音要特别和谐,让人听着舒服。
秦强以截口葫芦举例,两个主音之间要差两度半,三联的每个音要差两度,发出的音分别是“哆咪嗦”,五联的每个音差一度,发出的音分别是“哆唻咪发嗦”,而小眼之间的音,差一度就可以了。一把鸽哨的高低音配合起来就组成了它自身的和弦。
“老北京讲究鸽哨得‘打远儿’‘揪耳朵’。‘打远儿’就是鸽哨声音要响,几里外都能听见。‘揪耳朵’是指鸽哨音听着要舒服。”秦强说,“一般来说鸽群系上三把哨就够了,像配上一把截口、一把二筒或三联、一把星眼就可以,戴的鸽哨多了声音反而有时会很乱。鸽哨的搭配最关键还是要声音和谐,听着好听就行,并没有什么规矩,其实一把截口的声音就很好听。过去谁家的鸽子挂什么哨都知道,有的人喜欢葫芦的声音就老给鸽子戴葫芦。”
佩系
玩家与鸽子的“游戏伦理”
鸽哨的制作并非雕虫小技,据秦强介绍,有的人做的鸽哨用汽车带着跑、拿着绳抡起来或吹起来都响,但让鸽子戴着飞就不响。这是因为鸽子飞行的角度是很固定的,所以鸽哨做好后一定要拿鸽子来试。
鸽哨一般是佩系在观赏鸽身上,信鸽由于飞行速度快,鸽哨往往发不出声音。鸽哨的佩系也很讲究方法,王世襄先生在《北京鸽哨》中解释说鸽子的尾翎一般是十二根,佩系鸽哨之前要先在正中四根距臀尖约一厘米处用针引线,平穿而过,然后打结系牢。
这项准备工作北京称之为“缝哨尾子”。佩系时,哨口朝前,将哨鼻插入四根尾翎正中缝隙中,再用长约五厘米的铅丝穿过哨鼻上的小孔,弯成圆圈,两端交搭,以防张开。至此鸽哨便佩系完成。
秦强介绍说南方还有一种佩系鸽哨的方法,会毁坏鸽子的羽毛,因此不提倡爱鸽、爱哨者采用。另外,并不一定个儿大的鸽子就适合较大的鸽哨,有的鸽哨体型小的鸽子反而能戴着飞起来。七八月份鸽子换毛的时候不宜佩系鸽哨,天气不好时最好也不要佩系鸽哨。一般鸽子飞完了也应该把鸽哨摘下来,一是戴在鸽子身上容易磕坏,二是鸽子戴着鸽哨肯定也会觉得别扭。
王世襄先生在其文末写到:“‘史无前例’时期,纪念馆也蒙光顾……哪些物件因抄走、砸烂而经更换补充,我说不清楚。只注意到隔扇上的油画已杳无踪影,鸽哨连玻璃罩子都没了。只有黯然神伤而已。”
溯源
鸽哨又名鸽铃,有关鸽哨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宋朝,但王世襄先生认为“按养鸽史来推测,这个发明最迟也在唐代以前”。北京的鸽哨到晚清才有较详细的记载,光绪年间成书的《燕京岁时记》记载“凡放鸽之时必以竹哨缀之于尾上,谓之壶卢,又谓之哨子……盘旋之际,响彻云霄,五音皆备,真可以悦性陶情”,这时的北京鸽哨已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清朝的八旗子弟有闲钻研各种玩意器物,这也使得清朝的鸽哨足以超越全国任何地区和以前任何时代。现在已知最早的北京鸽哨实物是清朝嘉庆年间署名“惠”字的鸽哨。
鸽哨在文革期间一度喑哑,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有恢复。如今,在北京城里偶尔还能看到闪烁的鸽群,泯灭在城市噪声中的鸽哨日显微弱。
鸽哨 讲儿
“掰盘”、“摔盘”与“没了云儿”
高宇,民间观赏鸽爱好者
鸽子飞放有两种形式:走趟子和飞盘。走趟子的大部分是信鸽,我一个朋友说他的信鸽特能飞,一走就四五个小时。后来另一个人笑着跟我说他看见那些鸽子其实哪也没去,在我朋友家后面的电线杆上待了一上午。
观赏鸽多是飞盘,即在家附近上空盘旋而飞。我原来养观赏鸽时一天要早中晚飞放三次,鸽子从低到高飞起来叫“云起来”,还有一个词叫“没了云儿”,是说鸽子飞得比云还高,只能听到鸽哨的声音。
一盘鸽子飞得好好的,突然意见不统一似的一拨向左飞,一拨向右飞,这叫“掰盘”,有一次我放了一百多只黑鸽子和白鸽子,后来他们按照颜色阵营“掰了”,很壮观!“掰盘”之后一般都还能合上。
还有一种叫“摔盘”,就是指鸽子快速地从上面“摔”到下面或从左右来回地快速飞,所以“摔盘”分为上下摔和左右摔两种,一般年轻的鸽子爱这样撒欢。由于飞行速度变快,“摔盘”时鸽哨的声音会突然变得很尖,有种冲破云霄的感觉。
养鸽人的博弈
王永斌,北京民俗学者
以前北京城里只有房主才养鸽子,房子还都得是起脊的房子,这样鸽子落在房顶上才能看见。人们往往在房脊上放两块绿色或黄色的琉璃瓦,好让鸽子能找到自己的家。养鸽子得时刻注意着别让黄鼠狼把鸽子窝的鸽子“背”走,飞放时也得留神防着老鹰。
如果两家人很熟,鸽子跑到人家去,一家人去要,另一家人就得给,这叫“过活的”;如果两家人不熟,别人家就可能把鸽子逮了去,这时你也不能去要,这叫“过死的”。有别人家的鸽子落到自家房檐,有的人就会拿白米或高粱诱使鸽子下来,如果不下来就会用海网去抓。还有的人会用弹弓打鸽子的嗉子,打开花之后再缝上,鸽子还能活。
鸽哨 材质
桔子、乒乓球、核桃都不如葫芦
秦强,鸽哨制作艺人
我自己种过葫芦,后来没条件种了,也到市场上去买。自己种葫芦可以多做些花样,比如我曾用线把葫芦表面勒成网状。有的葫芦经过套胎处理还可以造型,这叫做“范制葫芦”。葫芦表面还可以火绘,就是用电烙铁烫出图案或字。
有的鸽哨还用其他材料来制作,比如桔子、乒乓球、核桃等等,但我觉得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我觉得卖哨的人可能是找不到葫芦才拿桔子做,它摆着看行,但桔子里面很糟,实用价值并不高;乒乓球做的鸽哨倒是实用,但没有什么观赏价值,声音也不会太好;核桃做鸽哨也不好,它的皮不能弄得很薄,而且它很沉,也不实用。所以我做鸽哨基本都是用葫芦、竹子等传统的材料。
鸽哨 记录
有老外觉得鸽哨很恐怖
张蓉,《听,北京的声音,2008秒》导演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人们普遍认为鸽哨是北京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声音,于是我们就去寻找鸽哨收藏者想录制鸽哨的声音。我们想把鸽哨的不同声音都单独录下来,再缩混成更现代的东西。
后来我们找到宋庆龄故居内养鸽子的郑师傅,先后去了三次,早上四点多才录成音。当时郑师傅一吹哨,鸽子们就都飞了起来,在郑师傅的指挥下鸽子们就在宋庆龄故居的上空盘旋,那天的录音效果很棒。
后来我们就把这声音让一些老外听,看看他们是不是觉得这能代表北京,结果有的人说这声音听起来很恐怖,鉴于此,我们请小柯比照录制的鸽哨声谱一首曲子,将鸽哨声融合在音乐里,达到使人听了仿佛能看到蓝天,鸽子在天空中飞的效果。最后就成为了CD中代表北京声音之一的鸽哨声。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孔悦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