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文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业余爱好也随之广泛,看看每年新加入鸽会的会员和各地新生的公棚,以及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鸽子用品商店、代理点,感觉到我们养鸽人的春天已经来临。但是,和这些信鸽爱好者真正接触后,你就会发现有些养鸽人除了对个别铭鸽血统了解外,关于养鸽的知识、管理、各种信鸽品系长相特点、比赛长项却知之甚少,甚至有的养鸽爱好者就没有能真正地读过关于养鸽知识方面的书籍。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获得公认的概念,它是人类之间对某些事物进行交流并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知识,就会失去自己的灵魂而人云亦云;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传承,没有信仰,更是一件可怕而可悲的事。如今,韩国对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抢先申遗,就是人家对传承文化遗产的认可和保护。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鸽文化要比西方早几千年,但信鸽比赛在我们国家普及的时间,却要比国外晚了几十年。我们的养鸽前辈在引种之初,就是根据我们的国情、当时比赛的现实情况而精心挑选引种,并取得了成功。在此基础上,我们的鸽文化也随之发展壮大,看看书房中堆积的以前购买的各种专业养鸽书籍,对比如今全盘西化的信鸽比赛模式,我开始困惑。
《信鸽爱好者》和《养鸽家》是80年代初云南信鸽协会出版的杂志,军鸽创始人陈文广经常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火车头信鸽》后改为的《鸽友》杂志,也是80年代成都信鸽协会出版的;《翱翔》杂志来自养鸽大省江苏,《中华信鸽》和《中外鸽选》来自中国信鸽协会,《上海信鸽》虽和《中华信鸽》在同一个屋檐下,内容却千差万别。那时候每年一次的信鸽品评,均是在获奖鸽子范围之内举行,综合地对鸽子的外观、体型、手感、骨骼、眼砂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使人们对“好鸽”形成了共识。而且,养鸽人从中不仅感受到养鸽文化气氛的浓厚,对鸽子的标准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要求:一只鸽子直观地看上去有精神,站立成九十度,体型三角状,一字尾,鸽子握在手中羽毛有滑脱感,身体有下沉感,眼砂收缩快,瞳孔收缩小,耻骨要紧,龙骨有弧度,等等。符合以上,它就是一只不错的信鸽。
那个时候养鸽,娱乐大于利益,每年500公里、700公里比赛,只能算是刚刚开始,1000公里以上才称之为比赛。在鸽子不参加比赛的时候训飞鸽子,把其中领头鸽的尾部装上鸽哨,让它们在天空翱翔,随着鸽哨的声音响起,养鸽人就能分辨出谁家的鸽子。在空闲的时候,鸽友们相聚一起,对照着书籍把获奖的鸽子拿来,评足论道,然后结合自己鸽舍的鸽子情况,就借走了之。
当下养鸽就像买彩票,成了多数养鸽人发财的梦想,这种思想的滋生,让养鸽失去了真正目的——娱乐,只剩下利益,鸽文化也没有了舞台。随着奖金的升高,如今信鸽比赛几乎成了单一的季度决赛,成绩就在500公里范围内举行,要求鸽子在“短平快”赛事上出成绩就行。待比赛结束,这些能取得成绩的鸽子拿出去拍卖,一年不到的鸽子就成了种鸽,从此断送了多次参加比赛和可能再次获奖的机会及翱翔蓝天的自由。而我们传统的信鸽比赛项目,原来饲养的鸽子和我们多年积累的鸽子经验及鸽文化,在这种速成比赛中开始慢慢消失。
历史文化靠现实而生,现实是历史的延续。真心地希望我们的信鸽协会、信鸽公棚,能够结合实际,根据所处的区域地理位置,结合比赛经验、特点,在我们原有的养鸽知识和训飞比赛成绩的基础上,能够继续保存、发挥、发展我们国家特有的鸽文化,同时,也需要我们每位养鸽爱好者来共同承担这份责任。
注:中信网原创文章,未经许可,其他站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