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种心得系列篇之一:李种憾我心 我为李种狂
我今年65岁,12岁开始养鸽,源于喜欢。
开始是喜欢鸽子的外貌、神态,感到它的一举一动同别的鸟类大不同,颇有绅士风度;以后便是喜欢鸽子的恋巢性,无论给它盖个什么样的窝,它一旦住进去,便对老巢不离不弃;再后来是喜欢它的归巢性,拿到好远的地方(十几里地)一放,它比人到家快。
鸽子的这种秉性使我欣喜若狂。
我出生在军人家庭。父母都是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老军人。父母认为养鸽是玩物丧志,非让我把鸽子送走不行。但鸽子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和父母玩起了捉迷藏,一直到父母默许为止。
很快文革开始了,学校停课闹革命。好多学生待在家没事干,几乎家家养鸽。
鸽子的品种以观赏鸽为主,诸如点子、鼻峰、铜脖、两头乌等。比较能飞的品种则是铁鼻子或铁鼻子串、大鼻子等。我们一个大院的几个小伙伴就养的此类鸽子。信鸽只是听说,尚没见过。
不久我们结识了济南市有名的“鸽王”王吉成先生,那时他在铁路跑车,主要跑江浙一带。我们去了他家,才知道了什么是鸽棚,什么是信鸽。遂托他引进中国远程赛鸽。
第一羽是苏州放北京的千公里雌,短嘴短脖矮腿,很是机灵,我们都很喜欢。随后又引进了一对上海白信鸽,雄鸽直接出自张锡坤鸽舍。
这些鸽子的引进,使我们登时脱颖而出,使大院外围众多养鸽小伙伴们对我们刮目相看。这些鸽子陪同我度过了那些特殊岁月,同时蕴积了我的中国远程赛情愫。
27岁那年,我是一名军队连职干部,分到一套带阳台的单元房,立刻迫不及待重新养鸽。
趁出差江南之际,闲暇之余认识了一些养鸽名流,于是便约定时间到其中一家引鸽子。用一个半月的薪水买了两对鸽子,欢天喜地回家转。
一直配了几年,这些鸽子后代飞不过300公里。
痛定思痛。我想,这些鸽子之所以不能飞,关键原因是品种不纯。强鸽先强种。要想能飞,必须引进纯正品种。
通过当时有限的赛鸽资讯,我了解到李种的育种过程,对它十分心仪。
机会终于来了。32岁我转业到地方。在我上班附近的天空上时有一群鸽子飞翔。有一天我循迹而去,敲开了房门,竟开启了我养李种至今33年的漫长之路。
我用4个多月的工资引进了一对李种,雄84.217,雌84.228。这对李种纯度相当高,其中雄鸽的祖父祖母直接出自李梅龄先生鸽舍。
我视这对李种为瑰宝。几年后,它的子代获得了千公里冠军后我登门报喜得知,原鸽主棚内已经进驻大量“世界名鸽”,他本人也因住所即将变动可能无法养鸽。后一个情况不久便出现了,前一个情况在很多年后我也亲自目睹。
在养李种33年的漫长过程中,我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中国鸽坛更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式的天翻地覆变化。
1990年,中鸽协经不住台湾人林云达的鼓噪和私自送上门“世界名鸽”的诱惑,修改了比赛章程,取消了2000公里,增加了300公里。一时间,全国大洗棚,洋鸽满天飞。
所有带“长”的带“国”的都被认为是过时的、迂腐的;唯有短,是最时髦、最时尚的。
我周围的朋友都在忙着大洗棚,并对我的“固执”表示不解。我则在这个时间段,由于我的第一本书《赛鸽者成功之路》即将付梓,对书中重要人物魏振武先生的稿件需要当面核对。也正因如此才了解了几个关键人物的行踪和全部事件的来龙去脉。
于是,我选择了坚守。
我选择坚守,除了我了解了事件内幕,明白是被人忽悠了外,更重要的是源于对李种的喜欢。
我喜欢李种,开始是喜欢它的外貌,神态,感到它的一举一动同其他品种的鸽子大不同,颇有王者风范;以后便是喜欢它强烈的恋巢性,小鸽子上房从不游棚,终生对老巢不离不弃;再后来是喜欢它的顽强意志,拿到好远的地方(1000公里)放开,不死必归。
李种的这种秉性使我欣喜若狂。
李种憾我心,我为李种狂。
33年育种路,风雨交集;人间沉浮众生相,纤毫毕现。
33年,在茫茫宇宙中不过是一粒尘埃,但在人生中却是一段不短的时光;33年,是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三十而立的成长时光;33年,是一件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颇有心得的时光。
从今天开始,我便将自己33年养李种的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