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袁民先生在中信网的《做堂堂正正的男人 做堂堂正正的鸽友》,后面有一则评论:
37楼 评论者:中信网友 时间:2014-2-19 18:59:50 IP:125.113.4.*
袁先生,我还说一句你不中听的话,要想拨乱反正也好,理论探讨也罢,不要把别人的观点称为谬论,这种断语也不失“国骂”的一种方式,说实在的没人喜欢被人骂的,你我都一样,当然听不听由你。
里面提到了“国骂”,首先评论者也是一番好意。然后,我想就“国骂”说一下自己的感想。其实现实生活中,不论是谁,不论你身在何处,不论你身边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只要你还在中国,“他妈的”挡不住!使用的频率比“你好”、“对不起”还要高。借用鲁迅的话说:牡丹是中国的“国花”,那么,这就可以算是中国的“国骂”了。
追溯国骂的源头,不可查,但可以猜想,应该出于“下等人”之口,但这位下等人必须是一个天才。虽然只是一个卑劣的天才,但他创造了国骂,并且能击中对方要害——瞄准了他的血统,在战略上可谓奇谲了。
天才产生的原因,应该是这样的,现在的人应该好理解。先说上等人为什么不会成为此等“天才”,因为他们自居富人,断然不会因为一句粗话损坏了自己那“高大”的形象,即使酒后让他显出动物的本质,但他仍会记得自己是“上等”的动物,所以富人们不稀罕成为这种“天才”。所谓的“下等人”,整日为生活忙活,一天累个臭死,还不知道猪为什么会睡得那么香,再看一看那些“上等人”,难免会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情,因为“下等人”还有这样的权利,也有这样的能力。哎!一不小心,“天才”就这样诞生了。我们暂且称他为一种“无声的”反抗吧!所以,在我们身边的这个“富有”的社会,国骂俯拾即是!
再让我们看看其他的国度吧,在一些外国作品的翻译中很难找到,虽然在中国极容易。鲁迅曾经执着地寻找过,可是以鲁迅的执着,最后还是以失望告终,看来外国确实要稍逊一筹!
最值得称道的是国骂会像马列主义一样——“与时俱进”。这也许是鲁迅先生写“论‘他妈的’”时所没有想到的。
现在随着网络时代的流行,拼音简称就成了流行文化的一大特色,简单、干脆、利落,为优雅添妙趣,为粗鄙打掩护。这时国骂也首当其冲地随之升级为“TMD”。这招确实很高,骂人都骂得典雅、脱俗,有修养,至少在形式上更雅观、更别致了一些,至少让享受此句话的主儿在心理上也有个“软着陆”的过程,不像金融风暴来得让你这么措手不及。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简单细小,大部分都可以躲过筛网的过滤和绿坝的堵截。现在你在QQ上再看到谁的心情更新为:TMD,YM!(他妈的,郁闷!)就不要大惊小怪了。
火借风势,风借火势,国骂借着网络迅速进位升级,摇身一变,变成了“海归一族”——TMD,就这样,拥有了坚不可摧的牢固的翘楚地位——“现代国骂”!国人功不可没!
但偶尔也有例外的用法:或表惊异、或表感服。你看鲁迅先生就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父子同吃午饭,儿子指一碗菜向父亲说:“这不坏,妈的,你尝尝!”那父亲回答道:“我不要吃,妈的,你吃去吧!”怎么感觉“他妈的”比现在的“我的亲爱的”还顺耳了!
这样看“国骂”,现在基本上他应该只是一个口头语,或者一个发语词,它不针对说话的对象,没有存心对说话对象无礼的本意,没有批判指责对方的意思,更没有人身攻击对方的想法。所以再看某些鸽友的发言比“国骂”厉害多了,比“国骂”杀伤力强多了,如果“国骂”是大刀长矛,那某些鸽友的“抒情”就算核武器了。
归根结底,我只想说,中信网给我们提供这个交流经验,互相学习的平台,不是让我们互相攻讦谩骂的,这样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把问题升级,问题越来越多。我们要文明上网,文明理论,文明讨论,我们不怕有分歧,分歧是进步的前提,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建一个文明的网络平台,打造我们鸽人的中国梦。
看完了,你千万别说:“TMD,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