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我的养鸽之路(一)《艰难岁月排解压力 父亲启蒙养鸽路》
我的养鸽之路(二)《菜鸟不辱使命 飞鸽传书报平安》
我的养鸽之路(三)《逆境中与鸽结缘 支撑了艰难岁月》
我的养鸽之路(四)
当年10月的一个阴雨天,我们到达了“第二故乡”的生产队。一眼望去,满目荒凉,完全没有金秋收获的影子,田间杂草丛生,村庄一色干打垒的茅草屋,在秋风冷雨中凄凉萧瑟。
我们被安排在一间同样干打垒的草屋里,这就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新住所了。屋内昏暗,煤油灯的火苗摇曳着,因为要拾掇住处,我只能把鸽子养在了隔壁的农民孔大叔的家里,他家人少,房子相对大些。见到鸽子后,他也很乐意,当时只是在墙上简单挂了两个木盒子,就成了鸽子的新家。
我们每天与镰刀、锄头、犁耙、贫瘠的土地、落后生产方式相伴,这就是改造“知识分子”,接受再教育的新天地。与当地的农民同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未成年的我们确实力不从心。缺吃少喝,只能经常往回跑,一年忙下来,不仅挣不到多少工分,还要倒贴。农民也是一样,种的庄稼基本没有收成,每年春秋两季是大逃荒期,老少妇孺全部外出要饭,村子里空空如也。后来才听说,我们下放的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我们的村子是全县最穷的。
鸽子慢慢适应了新家,能家飞了,鸽子不嫌穷,也不要喂,自己会打食。何况人都吃不饱,哪里有饲料喂鸽子。忙了、累了,看看鸽子,就会感到开心。唉!一乐解得百样愁,鸽子成了我唯一的兴奋剂,成了我们下放同学的最爱的宠物。时间不长,小鸽子也慢慢多了,在贫瘠村庄的上空,经常飞翔着一群鸽子,带来了一丝生机,村民们此时也都会驻足观看,那是何等的惬意和快活啊!
村庄离铁路很近,离火车站也只有3华里,到了炊烟不再的季节,我们都会爬上火车,回到合肥的家中。时间长了,与列车员混的厮熟,来回都不用买票,也不查我们的票,方便了许多,这也许就是当时的社会对“知青”的一种怜悯吧。
记得第一次回合肥,我带了两只鸽子,到合肥站后,我将它们放了,100多公里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在家流连的日子,每当看到天空中的鸽子,我时常想起它们。按照与同学的约定,到了返村的时间,回到村子的第一时间,我立即到隔壁孔大叔家看看鸽子。放飞的鸽子居然有一只没有回来,我并没有什么遗憾,毕竟就是开心嘛!后来城里的朋友来看我,又给我带来了一只优秀的雌鸽,我看了看,是一羽浅雨点,紫桃花眼砂,非常秀气,但是腿是瘸的,我问:“是怎么回事?”,哥们说:“是用弹弓打下来的,是某师傅家的一只好种鸽。”他们不敢在市里养,才拿到我这里来的,我说:“你们这些小屁孩,不务正业。”口中说着,心里还是挺喜欢的。这只鸽子在我这里作育了几对幼鸽,都带回了市里交给他们养了,那个年代比赛很少,也获得过一些较好的成绩。雌鸽一直在这里陪伴着我,而且还开了家,自由飞翔。
我的养鸽之路(五)
天有不测风云,一天清晨,隔壁的孔大叔急切地敲着门,我问:“什么事情?”他说:“不好了,鸽子都不见了。”我赶紧起床,过去一看,鸽子没有了,两个空空木盒子仍然挂在墙上,我问:“你们晚上没有听到什么声音?”他说:“昨天晚上我们回娘家了,清晨赶回来,才发现鸽子不见了。”我沮丧地抱着头蹲在地上,真想大哭一场,这可是我的希望寄托,是我全部的精神动力。沉默,久久地沉默。这时,我似乎听到了一丝微弱的响声,循声望去,在锅灶风箱的后面好像有什么东西。我慢慢地走过去,搬开风箱边堆放的柴草,惊奇地发现了浅雨点瘸腿雌,由于受惊吓,它钻进了草堆里蜷缩着。我大喜过望,轻轻地抓起它,心里惊叹它的聪慧,躲过一劫。虽然损失了几羽鸽子,只要它在,希望就在。从这天起,我将小木盒挂在了自己房间的墙上,并告诉市里的哥们再送几只鸽子来。不久,这里又有了一群飞翔的鸽子。
时光荏苒,一晃就是三年,那年春节前接到公社通知,我被推荐为招工对象,前去接受体检,真是喜从天降,被招工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没有人愿意在那里受穷挨饿,回城是每个“知青”的迫切愿望。我把喜讯告诉了父母,不久我的一个叔叔来接我了。看看那些与我朝夕相处的鸽子,犯了难,抛下它们于心不忍,带上吧,回去又到那去养呢?叔叔似乎看懂了我的心思,说:“把鸽子翅膀剪了,送我那儿吧,我住平房,地方大。”我这才如释重负,我打理好行装,钉了个木盒子,把鸽子装好,踏上了回城的路。
工作后,也不可能养鸽子了,一是没有地方养,二是养鸽子叫不务正业,加上当时一门心思学习,也没有那么多精力,这一停就是许多年。我会经常去叔叔那里看看鸽子,看到鸽子越来越多,心里挺高兴的。那只瘸腿雌早已当了曾祖母了,四世同堂,还在延续着。当时鸽会工作停滞,也不能比赛,我时不时地陪着叔叔,骑上自行车,跑个10公里、20公里的放飞,自娱自乐。
随着学习、工作越来越忙,渐渐地我去的机会也少了,鸽子给我的印象也不再那么强烈了。叔叔养的鸽子也渐渐少了,每年给叔叔拜年,才看到那些鸽子。
80年我去拜年,叔叔家已经见不到鸽子了,他担任了单位领导,工作任务重了,无暇顾及鸽子啦。!
我的养鸽之路(六)
83年,随着大学毕业,我进了国家机关,成了家。几年后政府分配了住房,而且是六楼,这一搬家不打紧,当看到宽阔的楼顶,就勾起了我深埋心底十几年的鸽缘。那样的记忆犹新,那样的难以割舍,思念历久弥新,因为在我们父母最困难的时候,它给我们家庭带来了力量和勇气,度过了动乱岁月;在我下放的艰难日子里,它带给了我坚持和信心,完成了“修地球”的使命。我没有理由回避,我决心重拾旧梦。
妻子是一名工程师,在一家企业从事技术管理工作。那天晚上,我与她谈了很久很久,她被我的故事感动了,也被我的至诚感染了,她终于点了点头,别提多高兴了。
6月在我们这里已经是高温炙热了,由于养鸽心切,我叫来几位哥们帮忙,顶着烈日搭建鸽棚。很简单,材料都是从朋友的工地要来的旧竹耙和一些使用过的石棉瓦,有几根锈钢管。哥们几个只花了一天时间就完工了,外面用竹耙一围,留一个门,顶上用石棉瓦一盖,再用钢管加固,里面的窝就地取材,用隔热板和碎砖块码放一下,成了。哈哈,这个既不避风又不避雨的原生态自然棚,就这样搞好了,看看这个杰作,心里还是甜甜的,满心喜欢。
那时还是“超远程”的时代,爱人的堂哥养鸽资历很深,在合肥小有名气。知道我养鸽子,当然不会怠慢,慷慨相助,给了我几对好种鸽。一年时间,鸽子发展到了5、60只,便有了一大群鸽子在天空翱翔。那时没有林立的高楼,鸽子家飞时,大部分时间都在目光可及的范围,用今天的话说,真叫一个爽。从来没有养过这么多鸽子,真过瘾!每天只要一有空就会爬上楼顶,看看鸽子。当时鸽子都是散养,不用关棚门,鸽子常常飞出去打食,也有被扣的,也有被毒死的,但是,大部分都能幸免。
经过堂哥的介绍,我加入了市信鸽协会,正式参加比赛了。那时鸽子从来不私训,鸽会的训放站也只有50、100、300公里三站,500公里以上才是正式比赛。记得当时有500公里、1000公里、1500公里、2000公里的比赛,训放费也低,一般只收两毛、五毛,奖金也低,录取名次也少,大家没有名利之争,很单纯,就是因为喜爱。由于我的种鸽起点高,第一次500公里比赛就获2、3、4、5名,鸽子报到就是骑自行车,比谁的腿快,这四只鸽子是一起拿去的,真是高兴啊!
记得当时500公里很少失鸽,一次我放29羽,当天归巢28羽,获奖也是很平常的事。鸽子基本不生病,鸽子都会打食,喂不喂都没有太大影响。那时我经常10天半个月地出差,回来后鸽子不仅不少,有时还有外面的鸽子与家里的鸽子配对,鸽子反而多了,很有意思。
时间久了,父亲闻知此事,把我叫了回去,说:“年轻人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养鸽子就是玩物丧志”,我认真听着,不住地应允着,我清楚鸽子在父亲心里的情结,那是一份难以割舍的爱。但是,我还是听从了父亲的话,减少鸽子数量,认真工作,没有因为养鸽子而影响工作,每天都在进步着,这是真正的工作、养鸽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