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两招”闲话公棚赛
本文参加“打公棚我有一套”征文活动
“公棚”从我身上下来,狞笑着边提裤子边说:钱留下,你给老子滚!那一刻我才明白,不是我上“公棚”,而是“公棚”上了我!
——题记
喧嚣的鸽界,浮躁的人心。地狱空荡荡,众魔在人间。
随着赛鸽运动发展过程中各种信息的喷薄,交流手段的繁杂多样,宣传推广力度的深入,鸽友们享受着信息时代的便捷和成果,但副作用就是容易被强行灌入一些无营养无价值的甚至带有负效应副作用的信息知识,从而引起鸽友认知上的偏差和错误,更甚的就是有些掮客骗子利用了信息交流的便捷趁隙而入,给鸽友洗脑灌浆,进而使诈行骗,给他们带来钱财损失、精力空耗、比赛失利等后果。
其实很多时候骗子们的手段并不高明,而他们只不过抓住了上当受骗者“好名图利”、“爱占便宜”、“喜欢捡漏”的贪欲心态而已。
民间谚语:一个人烟稀少的市场是不会招来小偷的。丑恶现象的层出不穷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实了中国赛鸽运动的繁荣昌盛。而作为赛鸽运动的重要载体——公棚,也是十分值得关注和讨论的。
鉴于此,中信网“打公棚有一套”征文活动是恰逢其时,正顺其势的好事。读罢征文启事,我无厘头地联想到曾经看过的一个老广告,老詹森面前放着一堆药品,沟渠纵横的脸上露出憨厚朴实的笑容,配合着竖起的大拇指,广告的创意堪称绝佳。詹森不言,下自成蹊。就冲着詹老爷子那大拇指,当年价值不菲的药我硬是买过两盒,但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用过真不知道好在哪里,当然也不知道不好在哪里。
征文的题意是“晒经验,秀绝招”,我仔细想想,自己公棚参赛次数羽数不多,大致统计下来也没什么输赢,好像征文规定的两方面内容都不怎么靠谱,又不想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就勉强为之,干干泼点冷水,说点闲话的事情吧。
一问公棚的现状:“两面烤”,公棚老板和参赛鸽友谁都难以成为赢家。
公棚应该是中国比较独特的赛鸽形式,除了我们,没有其他国家和地区把公棚发展得如此春风燎原、如火如荼。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但对公棚这种形式,我个人是有些看法的。
很多年前,公棚刚兴时我曾经应邀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天黑请闭眼》。和当时一个实力很雄厚的公棚老板探讨了一下公棚的问题。老板说他办公棚的理想模式是提供平台,收取一定的费用,奖金的多寡丰薄则根据存棚的数量和收取参赛费来决定。他还举了一个例子,他办公棚就像茶坊老板,收取房间费,至于里面打牌的客人输赢情况,和他关系不大。但现实却是大多数鸽友对他这种做法不满意,公棚经营也步步艰难,年年亏损,他感到十分困惑不解。我在文章中回应他方案很科学合理,如果换作其他生意上,应该可行度极高,但放到鸽界却难以通行,为什么?因为其他竞争对手章程赫然明确总奖金几百万,名额多少多少。一边是朴实但显得刻薄的公棚,另一边是悬出巨额诱人奖金的公棚,鸽友的选择不言而喻。
据说那位财大气粗的老板为办公棚生了不少闲气,也赔上了巨额的资金,我也看着中国式的公棚慢慢走到了“两面烤”的境地。
有部电视剧叫《双面胶》,讲的是丈夫在婆媳之间来回照应促进家庭和谐的故事。而“两面烤”则是公棚老板为了公棚的生存,不得不顺应市场规则,提前就在章程里面把总奖金多少、奖励名次多少之类的事情定出来。把自己置于存棚不到*千只就会赔钱的境地,不这样,公棚根本就收不到鸽子。更可怕的是,同类公棚之间还会被鸽友去比较,谁谁奖励名次多,奖金大,于是公棚为收鸽多就会顺应鸽友的意见,更更可怕的事情是公棚和公棚之间较劲,风险系数继续加码。这貌似是个好事,奖金大,名额多,条件优惠,鸽友受益嘛。实际来看并不如此,一旦气球吹破,公棚的收鸽数存棚数不够,出现亏损,那就要反过来“烤”鸽友了,有的公棚赔不起直接关门,其中讲点道义的老板会把剩的鸽子还给鸽友,但很多时候这些鸽子却不知所踪;有的公棚改章程不收参赛费办友谊赛,也算比较厚道的;有的宣称承受亏损继续比赛,但鸽友敢继续缴费参赛吗?亏损的公棚老板还能做到之前信誓旦旦的“三公”吗?年年不断出现的公棚倒闭也给鸽友带来很多金钱和精力的损失。
章程不诱人收不到鸽子,鸽友不参赛;亏损的公棚又会给鸽友带来众多困惑。
先前是鸽友高悬的胃口和热情把老板放到火上“烤”,后面是老板不愿承担亏损所带来“三公”难以实现的风险把鸽友架到火上“烤”。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欲望的炙焰,伤害的是彼此。
但我也发现极其个别的例子,就是某公棚年年收鸽数不到奖金数,年年亏损,但却年年办。不是老板亏钱上瘾,而是参赛的鸽友们认同公棚老板每年自己交几百只进去“公平”参赛。
呵呵,就像电视上演的那个被拐卖的妇女居然适应了新环境,不愿跟随来解救的民警回家。
硬是把一出悲剧演成了喜剧。
至于公棚所演绎出的其他闹剧悲剧就不一一列举了,而最最可悲的现实是:那些揭露出来的违规作弊的公棚老板并没谁受到过啥法律的惩罚,也就是说公棚老板违规的法律成本为零。
二问公棚谁赢钱:输的多赢的少。
很多人只看到竞技运动的力与美、速度与激情的展示,其实也是极其残酷的。奥运会冠军可能大家都记得,银牌和铜牌呢?其他名次的选手呢?可能大家都记不到了。
这,就是竞技体育“一将成名万骨枯”现实,冠军、赢家背后是无数参与者、失败者没落的表情和萧索的背影。
公棚亦是如此。
曾经做过一些统计,比如公棚的进奖率(包括热身赛、预赛决赛、大团体小团体、幸运奖之类的奖项),大多数不到百分之十,也就是说,理论上讲,参赛十只,能进奖一只算是正常的水平,也就是说百分之九十的鸽子将与进奖无缘。而进奖的鸽子,也会因为名次和奖项含金量大小,而大有区别。如果再考虑指定的因素、种鸽引进、饲养成本、多年累计投入等等方面的因素,从资金投入和产出的对比来看,绝大多数鸽友都是输家,真正能赢钱的是极个别鸽友。
三问还玩不玩公棚:知道不完美,但还爱它。
公棚赛缺陷天生就有,但为什么大家还是前赴后继,这边经营不善、口碑不佳的公棚在死亡,那边新的公棚又在诞生呢?
这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公棚这种比赛形式之所以存于世,是有其充足的理由和独特的价值的。
说得俗气一点,就是鸽友需要。
首先是县乡及赛鸽运动不够普及的地区的鸽友,由于本地比赛少,难以满足部分鸽友的参赛热情和欲望,他们需要通过其他形式来弥补这种遗憾。
其次是不少鸽友由于时间、空间、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参加地方的赛事,就选择了较为“洒脱”的公棚比赛。
再次是一些鸽友认为地方赛事,特别是特比环比赛对防病治病、私训、状态调整等方面要求较高,自己由于客观资源和条件的限制无法和其他鸽友比较,就寄希望于公棚这种比较公平的饲养模式的平台来较量一番。
正如这篇文章的题记,那是我九年前写的讽刺某些黑公棚的段子,时至今天我依然觉得这个段子有鲜活的现实意义,因为倡导多年的公棚“公平、公正、公开”的落实还是不够到位。
可喜的是,通过这么多年的砥砺磨砺、鸽友和公棚从业者的相互切磋以及公棚自我的新陈代谢,虽然鸽友、公棚“两面烤”的大格局没有变,但很多先进的监督手段、科学合理的沟通模式慢慢在运用到公棚赛事中,视频直播、清棚上手、鸽协鸽友的监督细节等方面都在不断加强和完善。
就像自己的孩子,不可能因为他的调皮任性就放弃对他的爱,对他的教育,鸽友对公棚的态度大概也是如此吧。
想起那句名言: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明知道她不够完美,还义无反顾地爱她。
一招是还乡团模式: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哪里引种,就到哪里参赛。
冠军的家族总容易在产生冠军;优秀的赛绩鸽后代再发挥优秀的几率大;鸽飞一滴血……这些都是鸽界比较公认的一些养鸽规律。
既然如此,何不采取一下“还乡团”的模式:哪里引进种鸽,就把后代交回去。前年我实践了一下这个理念,已然成功。我有个长辈退休后想养鸽,我询问了他养鸽的目的,他告知想以打公棚为主。因为他经济实力雄厚,我就告知他,想打哪个公棚,就去哪个公棚拍高位赛绩鸽,然后互配出后代送回去。
因为新手会面临各种干扰和困惑,我以为他不会相信我的说法,没想到他居然真这样做了。他到重庆某公棚花费好几万拍了某名家前十名的鸽子,又到成都某公棚拍了几只鸽王级别鸽子,就是这几只鸽子互配繁育,选了几只健康度比较好的交了几个川渝公棚,居然飞出了很好成绩,特别是在重庆某公棚拍的高位鸽,交回去的一对子代都进了,其中一只还飞进前十,指定奖金赢了不少。
头一年参赛就收回全部资金投入,堪称完美的开局。这种模式不可能屡试不爽,但我认为却是符合科学符合现实值得实践的一种方法,也具备相当的参考价值。
二招是大爱无疆,真水无香,最大的绝招是鸽子的健康。
鸽友们都认可公棚赛偶然性很大,因为鸽友自己能把握的环节不多,几十天的鸽子一交公棚,后面的环节就和鸽友没多大关系了,养训赛都完全在公棚方。
因此,提供健康有活力的公棚参赛幼鸽是鸽友要尽量做到的环节。一是要摒弃故意制造脏乱差环节提高幼鸽免疫力的做法,有的鸽友故意创造比较差的环境,来繁育公棚幼鸽,还美其名曰:提高幼鸽免疫力,为公棚生存创造条件。实践证明,这种模式除了制造带病带菌免疫力低下的幼鸽外,并不能给参赛公棚带来什么正面的影响和作用。二是要从种鸽的健康度做起,避免在种鸽环节就染病毒染病菌。前期种鸽健康的保障维护要到位,饲料给予、营养提供、状态调整都要科学合理。三是尽可能采取自然模式繁育幼鸽。尽量不添加幼鸽过多过频的营养,让幼鸽自然正常、完全发育。这样,幼鸽的问题才不会被掩盖,有利于前期的遴选和淘汰。那些发育不够、反应迟缓、适应能力差的幼鸽,不得列入公棚参赛鸽候选队伍。
俗谚云: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中国式的帮助点化本身就是十分讲究方法和角度的,而养鸽赛鸽又是富含哲理智慧,囊括实践科学的一项运动,所以,要想真正借鉴好别人的经验成为强者,需要自身的修为造化,个人的磨砺和悟性,还得靠天时地利人和。
闲言杂语仅供参考,顺祝鸽友们夏安!